2007年2月14日星期三

读书札记

读书札记
——读彼得·德鲁克著作随感

(一)珍惜时间
时间总被无端地消耗。
转瞬间,岁月匆匆,韶光已远。每天消耗的时间里,我们到底做过些什么?是有效地消费时间而有所值,还是被时间所迫,空耗尽过去的岁月?遗憾的是我们什么都来不及细想,已行色匆匆地投身到永无休止的忙忙碌碌中。而这忙碌,有多少是无益地耗费了自己和他人的时间呢。
如果把一生的时间折算成《日历》叠在一起,每天撕去一页,就可以看见一个不可逆转的巨大消耗,在加速我们的生命进程。时间是构成生命的元素,古人云,“望崦嵫而勿迫,恐鹈鹊之先鸣”,“恨不挂长绳于青天,系此西飞之白日”。其实,我们也有延长生命的办法,那就是充分利用有限的光阴,做一生最重要的事情。
流年莫虚掷,华发不相容。还是时时默诵老人家的诗句吧,“多少事,从来急。天地转,光阴迫,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”。
(二)克服惰性
人,最容易放任自己。
惰性是人生的死敌,它吞噬人的灵魂,最终让我们一无所成,一无所有。因为惰性,百物生焉的大地如同虚幻,晴碧的天空惟见泡影飘动,待到静下心来,能够正视自己时,我们已无所依傍。人,很难将惰性象蚊子一样拍死,它将让我们付出昂贵的人生代价。
然而更多的时候,我们却一味放任自己,消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让我们精疲力尽,甚至付出健康的代价。因为随流逐波,得过且过,奢侈地消费着时间,也不知究竟做了些什么。
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;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”。克服惰性,是我们的唯一选择;管好自己的时间,让沙砾磨砺出光芒。
(三)位与政
“在其位,谋其事;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。从字面上来理解,这是明哲保身的处世金针,是深谙进退得失的警世之言。
如果身处一个组织之中,作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,总不会只有“台下看戏”之轻松。因为心存疑忌,患得患失,从而限制了自己的视野,所谓“一叶障目,不见森林”,到头来,处处掣肘局促,终不能谋其事。
一个人,不论处何岗位,其实都可以把当前的职业,看作观察、了解世事的一个窗口,应该明晓“一花一世界,一沙一天国”的道理,一滴水足以折射太阳的光辉,做个有心人,从时时处处、点点滴滴里长学问,增见识,多历练,象古人说的“世事洞明,人情练达”,能够把小小的窗口拓展为通向大千世界的门,而这扇门总会敞开的。
(四)得与失
患得患失是人生的大忌。
年轻的时候,常听到这样的话,一个人不在于得到了什么,在于奉献了什么。天下攘攘,芸芸众生,精力旺盛时期,自身承担了各样家庭和社会角色,其实所谓的得,也并非全落到个人头上,很大程度倒是份责任在里面。然而,古人云,“老年之人,戒之在得”,当我们精衰力疲,回顾一生的时候,总会留下不尽的遗憾,其实所有物化的得,都要交还出去,应该扪心自问的是,自己最终奉献了什么?
是啊,我们最终能够奉献什么呢?想到这一层,人生旅途上的得失简直微乎其微,因为有更高远的遥想。多少人,曾天赋其身,潜心驱智而出类拔萃,然世事苍茫,终心性未定,于得失之间心态失衡而泯然众人矣。
冰心先生书房中有一楹联,“世事苍茫心事定,胸中海岳梦中飞”,我们应记取先生的教诲吧。
(五)摈除偏见
凡事有度是一般的规则。如何把握好度,是我们工作、生活中的难题。
我们看问题往往囿于一孔之见,即使想换位思考,其实很难做到。究其原因,一则很难克服沟通的障碍,二则偏见几乎随处可在。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,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,使人们产生了强大的依赖性和思维定势。人们相互之间信息的传递更多地带有“纯信息”的意味,缺少了感情色彩,人们之间亲近感减少,冷漠感增多,造成了沟通的缺失,更多地带来了固执和偏见。
“他人有心,予忖度之”,学会沟通,善于沟通,既能自知,又能知人,才会摈除偏见,让我们更游刃有余地生活。
(六)精益求精
人常说,“要做就做最好”,其实,如果没有固化为一种思维方式,是很难坚持到底的;精益求精,是一种可贵的品质。
人的大脑始终不停地运转,即使睡眠状态也会做梦;人的时间和精力是个定数,杰出人物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比普通人更多,只是普通人往往把有限的精力分散到漫无边际的事情上了。同样耗尽一生的时间和精力,结果往往天壤之别。
世事纷纭,琐屑杂乱,如何透过表象,直抵事物的本质,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,人的阅历、经验、洞察力、敏感度不同,即使看到同一现象,所思所感不同,判断力差别很大,从出发点上就有了高下之分。
古人写文章讲究炼字、炼句功夫,很多先贤倾毕生之力只著一本书,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现代人动辄著作等身,其寿命往往不随人愿。
拨开纷乱的树枝,把最好的东西奉献出来,就会感受到太阳的光辉

没有评论:

相关文章:

 
Blogger by [ 小说文学 ] : code Name BlackCat 2.0.0